寧高寧通過視頻連線,接受了《中國經營報》等媒體記者的采訪,講述了如何從種子知識產權保護入手,打好種業翻身仗,以及對國企深化改革的最新思考。談到聽取政府工作報告的感受,寧高寧快人快語,稱“中國經濟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經濟復蘇不會有后遺癥”。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種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今年你的提案與“打好種業翻身仗”相關?
寧高寧:這次提案主要是關于種子知識產權保護,保護種子的創新,保護種子在應用過程中知識產權所有人的一系列權利得到保護與實現,這是一個創新保護的問題。
記者:具體有哪些建議?
寧高寧:應該盡快使用利用國際UPOV的91年版本,這是比較高級的版本,從它的保護嚴密性,到專利的持續性,較舊版本都有較大提升。同時應該大量培植引入種質資源,積極推進生物育種。
目前中國化工集團下屬的先正達是全球最領先的農業科技集團,應該積極利用這樣的企業盡快與中國農業全面對接,形成揭榜掛帥的領軍企業。
記者: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你認為攻破的難點在哪里?
寧高寧:目前中國的種子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整個種子的技術水平,表現在對產量的影響,目前中國的大豆產量與美國相比,產量低了大約30%~40%。當然這不完全是種子問題,但種子占了比較大的比例,這也是為什么種子會產生“卡脖子”、要打翻身仗的問題,這一點總書記在經濟工作會、農業農村工作會上也反復講到。
記者:“一號文件”針對綠色農業做了整體的政策安排,尤其網友比較關注農藥化肥的減量使用問題。
寧高寧:種子、農藥、化肥和整個種植技術是連在一起的,很難把它們完全分開來。用不同的種子可能要求不同的澆水和施肥的量。先正達集團把減肥減水減藥作為一個主要的農業基礎目標,同時也是希望通過中國的創新,種子的研發,特別是通過保護種子的知識產權,使創新者的創新成果得到規范使用。
大家不要對農藥化肥作一個完全的負面看待,實際目前的農藥低毒高效無殘留,不會損害環境,同時提高了作物產量。
記者:2020年1月,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把旗下農業板塊的主要資源進行整合組建了先正達集團,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寧高寧:先正達集團的主體是原來瑞士的先正達公司,我們并購了以后,現在和原來中化集團的中化農業、中國種子、中化揚農,以色列的安道麥公司一起整合成為先正達集團。它目前是全球領先的,植保排在第一位,種子方面排在第三位的農業科技集團。
先正達在中國的農業研究迅速地應用實踐,多年積累的生物育種技術也迅速地應用,對提升中國農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先正達集團未來應該成為中國農業揭榜掛帥的企業。
記者:科技加農業會有什么樣的化學反應?我們注意到你提出向科技驅動的綜合性化工企業轉型?
寧高寧:中化集團在幾年前就提出來,向技術領先的國際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轉型,全面對標世界上領先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轉型的必要性非常明顯,任何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市場本身由技術驅動新行業的產生,是目前一個經濟成長的標準,也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能不能通過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的整合,在生命科學領域、新材料領域等有更多的研發和應用成果,這是面向未來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公司希望找到新的發展模式。
記者:科技賦能農業,可能遇到的難題和挑戰會有哪些?
寧高寧:當然有很多。首先是之前講到的知識產權保護,必須非常嚴肅、嚴格地實施。為什么中國的種子目前創新低,同質化很強?我國現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遵循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公約較早版本,對原始創新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對跟隨仿制性、模仿修飾性育種限制不夠嚴格。
現在國內的種子行業存在小抄襲的問題。一樣的品種很多人都在用,缺乏真正的創新,真正的投入,這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
大的企業也很難投入,投入以后可能被抄襲。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庫剛剛開始建立,品種也比較單一,應該更好地使用種質資源。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聚焦高質量發展,中化和中國化工如何通過改革,更好地激發內生活力?
寧高寧:目前國企正在大力推進三年行動方案,深化國企改革?;旌纤兄七€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必須承認國企目前的效率和國際上的企業相比,創新能力、資產回報率還是有差距,這個差距需要一個深化的改革和調整來完成。
整個改革應該有系統思維,不能只改下面,不改上面,如果只改科技企業,局部地改會帶來改革的不完整。應該用倒推的方式,如果想建立世界領先、國際一流、技術驅動、有競爭力、有效率、資金回報率高的企業,應該倒推回去。你應該知道在組織結構上,人才使用、基礎獎勵、管理方式上應該怎么來做,還需要更深入地去發展。